【暑假社会实践】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禾偕行”实践队感受折纸的奇妙世界、动手创造快乐

发布日期:2025-08-17    浏览次数:

暑期之中,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禾偕行实践队聚焦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传承,以 “折纸教学+创意实践” 为核心,走进曲阜周边社区文化驿站与乡村小学,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折痕交错间为不同年龄段群体搭建“动手创造”的平台,让折纸艺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生活的纽带。


一、前置调研+课程设计:让折纸“接得住需求”


实践启动前,队员们通过问卷、访谈调研发现:儿童对折纸充满好奇,但现有教学多为“单一模仿”;社区与乡村缺乏系统手工课程。据此,团队 “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针对6-12岁儿童,选取 千纸鹤、樱花、小船 等造型,简化步骤、强化互动,让“零基础”也能快速出成果;

针对13-16岁青少年,引入 立体动物(皮卡丘、独角兽)、几何造型 ,融入“比例计算”“对称美学”知识,提升创作深度。

同时,队员们收集废旧报纸、杂志,设计 “环保折纸”支线(如报纸折扇、杂志纸花篮),将“变废为宝”理念融入教学,让传统手工呼应时代需求。


(由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禾偕行实践队供图)


   二、场景化教学:折痕里的创意裂变


社区课堂:从“模仿”到“创造”的突破


在曲阜周边社区文化驿站,实践队员以 “故事化教学” 切入:折千纸鹤时,讲述“祈福文化”;折小船时,延伸“航海知识”。7岁的朵朵折完千纸鹤后,突发奇想给翅膀贴上亮片:“我的仙鹤要带着愿望飞向星空!”队员们顺势鼓励“创意改编”,引导孩子给作品添加彩绘、拼接组合——原本单一的折纸,变成“会飞的动物”“开花的树”等创意作品。


乡村校园:让纸艺链接“乡土记忆”


走进乡村小学,队员们结合当地民俗,设计 “乡土主题折纸”:教孩子们折“纸灯笼”呼应传统节庆,折“麦穗”致敬农耕文化。六年级学生小明折出“纸扎的粮仓”,还在旁侧贴上自己画的“农民伯伯”,他说:“想把家乡的样子折进纸里。”这种“在地化创作”,让折纸成为乡土文化的表达载体。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禾偕行实践队供图


三、成果延伸:从“课堂”到“成长”的辐射


十余天实践中,团队累计开展 12场教学活动,覆盖300余名受众,诞生 500余件折纸作品 。活动尾声,社区与学校联合举办 “折纸创意展”:孩子们的作品被精心布置成“森林”“星空”“田园”等主题展区,吸引居民、家长驻足打卡。


家长反馈中,“耐心变好了”“愿意主动分享想法”成为高频评价;乡村教师则坦言:“折纸让孩子发现‘动手也能表达思考’,这比分数更珍贵。”实践队员还将优秀作品扫描存档,制作 “折纸创意手册” ,供后续教学复用,让影响持续延伸。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青禾偕行实践队供图


四、折纸之外:实践队的“手艺思考”


在折折叠叠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折纸的魅力不仅是“做出作品”,更是 “让传统技艺找到新表达” ——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呼应“低碳生活”;创意改编的鼓励,打破“手工=模仿”的刻板印象。正如队员所言:“我们教的是折纸,但更想传递一种态度——老手艺可以很‘潮’,传统也能和生活贴得很近。”


当最后一张彩纸在孩子手中变成“能装笔的笔桶”,这场以“折纸”为媒的实践,早已超越“教学”本身:它是传统技艺的活化尝试,是动手能力的成长课堂,更是一次“让纸艺回归生活”的探索。实践队用行动证明:小小的折纸,能折叠出无限创意,更能托举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来源:体育科学学院

终审:马振华

审核:周晗

编辑:司国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