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地方红色历史,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天韵”实践队走进中共奉天营口小组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研学交流,队员在历史的回响中触摸早期党组织的奋斗足迹,在精神的传承中明晰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由实践队员陈宣凝供图
营口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城市之一。1927年6月营口第一个党小组在营口市立师范中学成立,掀开了中国共产党在营口领导革命运动的新篇章。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小组纪念馆详实地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前营口地方党组织成立和带领营口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史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汲取历史经验智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小组纪念馆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峥嵘岁月”展示了营口地方党组织建立前的社会状况。第二单元“星星之火”展示了营口地方党组织建立的阶级基础。第三单元“栉风沐雨”营口地方党组织建立的组织基础。第四单元“前赴后继”的党支部领导的学生运动。该馆于2017年12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以来,纪念馆始终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传承和发扬迎难而上、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材作用,被誉为“营口的红船”。
走进纪念馆,泛黄的书信、磨损的工运传单、复原的秘密联络点场景,瞬间将队员们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讲解员介绍,营口作为东北重要港口,早年聚集了大量码头工人、铁路工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压迫,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1927年,中共奉天营口小组成立后,成员们以“洋行雇员”“教师”等身份为掩护,在工厂、学校秘密组织读书会,印发《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发动码头工人罢工,反抗外国资本家的剥削。

由实践队员陈宣凝供图
此次走进中共奉天营口小组纪念馆,队员们不仅填补了对地方红色历史的认知空白,更在精神层面受到深刻洗礼:
读懂了“信仰的力量”。早期共产党人在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条件下坚守革命阵地,靠的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让队员们明白“坚定信念”不是口号,而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源泉。
理解了“人民的分量”。营口小组的斗争始终围绕工人、学生的需求,从改善待遇的罢工到普及教育的读书会,无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青年成长也应始终与人民需求相连。
明晰了“青年的担当”。革命先辈在青年时期便为民族命运奔走,而当代青年身处和平年代,更应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学党史、强信念,在科研攻关中勇挑重担,在基层实践中服务社会,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理想为灯、以担当为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来源:体育科学学院
终审:马振华
审核:周晗
编辑:司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