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董俊)为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弘扬太极蕴含的“阴阳平衡、以柔克刚”精神,助力青少年强健体魄、涵养心性,9月28日,体育科学学院依托“我为同学做实事”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承古韵,绎太极”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活动。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武术的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更承载着千年的哲学智慧与人文内涵。此次活动通过“观、学、练、趣”四维联动,让同学们深度触摸太极文化脉络,推动传统体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武学的经典代表,其舒缓连贯的招式、蕴含的东方哲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太极既能锻炼肢体协调性与核心力量,更能培养“沉心静气、内外兼修”的素养,因此学院将太极文化展演作为活动开篇,为同学搭建直观的文化认知窗口。 体育科学学院太极专项学生以整齐划一的阵型、行云流水的动作,完整展演24式简化太极拳——从“起势”的沉稳蓄力,到“云手”的开合转承,再到“揽雀尾”的刚柔并济,每一招式都尽显太极的韵律美与仪式感,打破部分同学对“太极只适合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图为体育科学学院学生进行太极展演)
培训从基础抓起:先讲解太极“圆活连贯、虚实分明”的动作原则,再示范“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的体态要求,随后手把手指导“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等核心招式,重点纠正手腕翻转、脚步移动的细节偏差,确保每位同学掌握规范、安全的练习方法。在练习前的礼仪教学中,通过示范“抱拳礼”的手势(左掌右拳,掌为文、拳为武,象征“文武兼修”),传递传统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礼仪文化。 同时,学院针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设计“基础班+进阶班”分层培训模式:基础班聚焦单式动作的规范与发力技巧,帮助零经验同学建立信心;进阶班则侧重招式衔接与24式套路片段练习,满足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同学需求。培训全程配套“太极练习安全须知”(如避免动作幅度过大导致拉伤、强调练习前热身等),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推进。

(图为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带领学生进行太极练习)
志愿者精心设计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的互动项目,覆盖不同技能水平的同学,让“学太极”成为轻松有趣的体验。 活动现场设置“太极招式接力赛”“慢速规范挑战赛”“轻接触太极推手体验”三大趣味环节:“太极招式接力赛”要求小组队员依次完成指定招式,考验动作连贯性与团队配合;“慢速规范挑战赛”以“动作标准度+稳定性”为评分标准,让同学在慢节奏中感受太极“稳”的精髓;“轻接触太极推手体验”则在志愿者保护下,让同学尝试“听劲、化劲”,直观感受太极“借力打力”的原理,避免高强度对抗,确保安全。
此次“承古韵,绎太极”活动,是体育科学学院立足专业特色、践行“我为同学做实事”的具体实践——既依托学院武术教学团队的专业优势,为同学提供高质量的太极文化体验,也通过“文化+体育”的创新形式,展示学院的人文关怀。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为对传统武术兴趣不高的学生提供了新选择,更助力同学们在练习中学会“沉心静气”,实现“强身”与“修心”的双重收获,为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的长效发展注入活力。
来源:体育科学学院
终审:马振华
审核:周晗
编辑:司国梁